• 1
  • 2
  • 3
首页 >> 学生管理 >> 心理健康 >> 详细内容
 
心理健康 >> 正文
心理危机干预体系||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
日期:2022-11-02 15:35:07  发布人:xuguibing  浏览量:883

1.哪些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?

1)在心理健康测评或专业检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、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。

2)因学习、经济、适应、就业等遭遇困难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。

3)因个人情感受挫、人际关系失调、性格内向孤僻等原因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。

4)个体或家庭因遭遇变故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。

5)因种种原因将被学校处分的学生。

6)长期患病以及受到意外刺激和伤害的学生。

2.从哪些方面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信号?

1)认知方面。容易出现怀疑、困惑、想法片面、对事物的判断固执己见、缺乏理智、逃避回忆、频繁自责等表现。

2)情绪方面。有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情绪体验。

3)意志方面。或多或少地会出现意志减退的情况,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、失去做事情的兴趣和动力、漫无目的、幻想逃避等。

4)行为方面。会表现出与日常行为习惯不符的行为特点或躯体化症状。

3.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哪些?

1)焦虑性障碍;(2)抑郁性障碍;(3)强迫性障碍;(4)恐怖性障碍;(5)疑病性障碍;(6)神经衰弱;(7)网络成瘾;(8)人格障碍;(9)创伤后应激障碍;(10)精神分裂症。

4.抑郁症有什么典型表现?

1)显著而持久(一般持续两周以上)的情绪低落,抑郁悲观。轻者闷闷不乐、无愉快感、兴趣减退。个体会产生无用感、无望感、无助感。

2)思维迟缓,思维联想速度缓慢,反应迟钝,思路闭塞。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。行为缓慢,生活被动、疏懒,回避社交等。

3)认知功能损害,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障碍、学习困难等;睡眠障碍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等。

5.焦虑症有什么典型表现?

1)慢性焦虑(广泛性焦虑)

情绪症状: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,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、紧张害怕,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。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、提心吊胆,恐惧、害怕、忧虑的内心体验中。

植物神经症状:头晕、胸闷、心慌、呼吸急促、口干、尿频、尿急、出汗、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。

运动性不安:坐立不安,坐卧不宁,烦躁,很难静下心来。

2)急性焦虑(惊恐发作)

濒死感或失控感: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,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。而一旦发作时(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,如封闭空间等),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,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。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:如胸闷、心慌、呼吸困难、出汗、全身发抖等。

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:发作开始突然,发作时意识清楚。极易误诊: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“120”急救电话,去看心内科的急诊。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,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,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。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,担心自身病情,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,做各种各样的检查,但不能确诊。

6.强迫症有什么典型表现?

该症状是个体自己的思维或冲动,而不是外界强加的。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个体徒劳地加以抵制,即使个体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。

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个体感到不快(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),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。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。

7.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典型表现?

1)躁狂发作:以心境高涨为主,与其处境不相称,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,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。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,严重者可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。主要临床表现有: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;②语量增多;③思维奔逸(语速增快、言语迫促等)、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;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;⑤精力充沛、不感疲乏、活动增多、难以安静,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;⑥鲁莽行为(如挥霍、不负责任,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);⑦睡眠需要减少;⑧性欲亢进。

2)抑郁发作: 以心境低落为主,与其处境不相称,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,甚至发生木僵。严重者可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精神性症状。

3)混合发作: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,通常出现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,一般持续时间较短,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。在目前疾病发作中,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都很突出,也应归为混合性发作。

8.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的途径有哪些?

1)心理普查。辅导员要对心理普查量表信息、测评内容和测评标准有一定了解。

2)定期心理排查。心理排查是动态的,一般一至两个月进行一次。心理排查中要重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。辅导员对排查中发现的潜在心理危机学生,要掌握其心理状态及可能的风险。

3)心理咨询反馈。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反馈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识别和干预。

4)日常细节捕捉。善于在日常生活、班级活动、谈心谈话、网络行为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察觉捕捉。

核发: 点击数:883收藏本页